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

  

 

学校历来十分重视机械工程实践教学,为了满足现代科技对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,多年来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,整合学科专业资源、发挥优势,本着“集中建设、资源共享”的原则,2006年组建了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,承担全校13个本科专业、100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和工程训练任务。中心现有面积7500平方米,实验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达8100万元。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。

中心坚持学校“立足北京、服务首都、面向全国,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”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定位,确定了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、以能力培育为重点、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”的建设目标,树立起“广开资源、延伸时空、拓展内涵的大工程理念”,构建了“一条主线、三个层次、五个平台”的实践教学体系,实施理论与实践、课内与课外、校内与校外、学习与应用、应用与创新的5结合,为培养和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创建了全过程、多方位的培养环境。

https://jxsyzx.bistu.edu.cn/zxgk/zxgk/201804/W020180422367143456795.jpg

 

中心下设1个工程训练中心,4个基础实验室:工程制图实验室、工程材料实验室、材料力学实验室和机械基础实验室,7个专业实验室:机械设计与CAD实验室、机械制造实验室、机械电子实验室、车辆工程实验室、工业工程实验室、工业设计实验室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,还有7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23个校外实践基地,并依托机械工程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,与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、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等6个学科科研基地,进行资源共享、协作研发、共同培养,实现了在统一平台上的功能集约和系统优化。中心构筑了基本技能训练、机械基础训练、专业技能训练、企业实践训练、科技创新训练五个实践训练平台,面向全校学生服务,同时对外开放、服务社会,每年有约3000名校内外学生到中心实习培训,共计约30万人时数。

中心拥有一支职称、年龄、知识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的实践教学队伍,高级职称占比58%,博士占45%,有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支、学术创新团队3支,全国优秀教师、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名、长城学者1名、学术创新人才2名。中心还组建了由12位知名企业专家组成的机械类专业企业界顾问委员会,加强校企联系,聘请企业导师,充实实验教师队伍。

中心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、专业实验室和学科科研基地为依托,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。建立教师指导制、创新学分制、奖励制等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,营造创新氛围,使创新活动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维习惯,机械类专业半数以上学生曾参与课外科技创新。先后建立了机械创新设计、机器人应用技术、汽车应用技术、无人机技术、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、创新创业孵化、众创空间等7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;组建机器人足球队、捷能车队等常设科技创新团队6支;固化了机械创新设计等校内学科竞赛6项,探索形成了学生主动实践、自主学习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。多年来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科技创新大赛,成绩优异,荣获5RoboCup足球机器人世界杯冠军、4届全国节能车竞技大赛最佳技术奖等多项大奖,受到社会和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,中央电视台、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直播、采访和深度报道。

中心依托机械工程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、机械电子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以及重点实验室,积极开展科学研究,科研成果丰硕,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教育部科技进步奖、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、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励20余项。近三年中心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项、国家自然基金13项、北京市自然基金6项等。科研基地同时向大学生开放,为本科生实践教学及科技创新提供了优质资源。

多年来中心始终坚持建设与改革两手抓,不断深化改革,加强实践教学的工程化建设;开设融合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性实验;建立实物型、竞赛型、团队形式的毕业设计新模式;加强中心的数字化、网络化建设,不断提高中心的管理水平。教学成果获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、2012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;机械原理、工程制图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三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;《工程制图》等5部教材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、11部为国家规划教材,被30多所高校广泛采用。